.jpg)
衙前河新姿
衙前河碧波荡漾,蓝天白云倒映其间。金秋时节,走在大别山最深处的岳西县城,一股清新、文明之风扑面而来。近年来,岳西县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先进县”目标,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育人工程为抓手,积极整合资源,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基本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城乡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公民文明素养大幅提高”的目标。“县城大变样,路畅通了,绿化多了,还建了休闲公园。市民文明素养也提高了,讲文明、做好人已成为我们身边的时尚!”岳西县城南社区的胡晓娟说。
十亿投入 岳西县城大变样
“夕阳西下,衙前河畔,看晚霞似火,浮光跃金,其乐亦无际。”家住岳西县城北的刘先生在博客里这样描述自己的休闲时光。刘先生是城区的老住户,在衙前河畔生活了十几年。“这几年,衙前河建起了几道橡胶坝,形成了一座座人工湖。沿河建起了休闲公园和大片绿化带。现在,衙前河是城区最靓丽的风景。”刘先生如是说。
衙前河穿城而过,被当地人誉为“母亲河”。岳西县结合文明创建,将衙前河改造作为改善城市形象的突破口。县政府统筹各职能部门,围绕衙前河美化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疏浚河道,新建5座橡胶坝,在城区分段蓄水;新建沿河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实现了“雨污分流”;开展河道垃圾清理、打击违规采砂等专项行动;升级改造滨河东路、滨河西路、天仙河路等沿河主干道路,沿河配套建设竹篙尖、滨河公园等休闲公园和绿色长廊。
同时,岳西县还积极整合资源,大刀阔斧地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路网建设力度,天堂西路等多条主干道路建成通车,高湾路等10条背街巷道改造完工。加速创建森林城市,建成县城周围2万余亩重点生态公益林,建成城西绿化广场、天堂西路等一批高标准绿化工程。加快推进惠民工程,城西综合农贸市场、城北体育馆等“三馆一中心”主体工程竣工,城南集贸市场、翠兰大市场、建材大市场等工程正在紧张施工。加紧改造市容市貌,旧城改造、杆线入地、衙前河立面改造等工程均已接近尾声。
“岳西县城的基础较差,近年来我们的投入力度是空前的。据统计,近三年我们在县城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上,投入资金10多亿元。”岳西县文明办负责人储德生介绍。
.jpg)
岳西县城
以文化人 山城劲吹文明风
.jpg)
岳西志愿者举行誓师大会
日前,岳西“市民大舞台”上演了感人一幕。在当地爱心公益组织的义演、义卖专场上,来自县实验小学的10岁女孩储薇将自己获得的8月份月冠军奖金1000元悉数捐出,帮助一位20岁女孩治病。“在网站上经常看到身边的好人做好事,现在我也有机会这样做,我感到很荣幸。”对自己的义举,小储薇这样说。
以文化人,激发社会正能量。在文明创建工作中,岳西县组织开展了道德模范评选、岳西好人评选。精心推荐、宣传身边好人,抗洪救灾英模朱明当选“中国好人”,白帽镇小学老师叶高当选“安徽好人”。大力开展“道德讲堂”建设,全县各文明单位、县直机关和乡镇建成道德讲堂80余所。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立岳西志愿服务总队,招募注册志愿者8000多人,组建城区志愿服务队22支、乡镇志愿服务小队100多支。
以文化人,文化活动正蓬勃。岳西县委出台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设立了400万元发展资金,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扎实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新建2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建成182个“农家书屋”、188个文化信息共享点和107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从2011年起,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方便城乡群众学习充电。群众性文体活动方心未艾,绿色运动会、全民环城健身跑、篮球赛等大型赛事万众瞩目,协会、社区组织的健身锻炼活动已成常态。
创新机制 众手浇开文明花
岳西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新区,与所在地莲云乡区乡合一。作为县域经济的主战场,开发区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任务重,文明创建难度相对较大。近年来,区乡先后投资2200万元,不断加大文明创建工作力度。“我们组建了50人的专职环卫队伍,区乡主干道路实行全天候保洁。在辖区范围内,先后建设7处垃圾屋、5个公厕和20处垃圾池,投放700多个垃圾桶,还购买1辆大型全自动压缩环卫车。” 岳西县经济开发区城管执法队负责人彭斌说。
作为一座山区县城,市政基础建设相对薄弱,如何争创省级文明县?岳西县委、县政府创新工作机制,将建成省级文明县工作作为县“三重”工作之一,把任务分解到县级干部,实行“三定三包”,即定任务、定措施、定人员,包进度、包质量、包达标,形成目标明确、任务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2012年,县委、县政府还将创建工作纳入县直单位绩效考核及乡镇综合目标考核,作为乡镇季度排名的指标之一。创建工作采取明查与暗访、总结与调度相结合,实行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调度。督查考核的结果,在每季度的调度会上进行反馈,并实行末位表态发言制度。对创建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部门和乡镇现场观摩、互学经验。
岳西县委、县政府统筹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卓有成效。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听取创建工作汇报,不定期上路督查指导。其他县级领导均将牵头路段文明创建工作紧抓在手,定期上路督查,协调解决问题。两年来,文明创建,从城镇到乡村,已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卫生保洁、优化作风;擦亮窗口、争树形象,已成为各级干部的共识。讲文明、树新风;比奉献,做好人,已成为城乡新风尚。大别山中,文明之花正在怒放。(储青 林智勇)
三生福地 净土岳西

会呼吸的小城
岳西位于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与湖北省接壤。岳西是安徽省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纯山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五区”于一体的县份。1936年,划并潜山、霍山、太湖、舒城四个县的边界结合部设置建县。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现辖24个乡镇、182个行政村、6个社居委,总人口40.1万。
一是革命老区。1924年境内就有党的活动,1927年建立党的组织。土地革命时期,岳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34师在这里组建,红25军在这里驻扎,红11军、红27军在这里战斗,红28军在这里重建。战争年代,岳西牺牲的烈士和死难群众达4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烈士是其中优秀代表。
二是纯山区。全县平均海拔600米,境内最高海拔1755米,为大别山第二高峰驮尖;千米以上山峰69座。山场面积272万亩,人均7亩;耕地面积18万亩,人均0.5亩。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
三是贫困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我县一直是安徽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之一。1985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当时绝对贫困人口24.7万,占总人口的72.3%。进入新世纪,再次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0年,贫困人口24.3万人,其中绝对贫困入口5.2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5%。经过二十多年的“大扶贫”,目前我县特色农业体系已经建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科技创新型三大工业板块初露雏形,生态旅游业彰显活力,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日益改善,正处在战贫求富的加速发展期。截至2010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仍有4.9万。当前,如果根据金省1500元的新贫困监测调查线,全县贫困人口将超过9万人。

能灵动的山水
四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4.1%,动植物2160多种,被专家称为“天然花园”、“天然氧吧”,“物种基因库”;拥有“山林泉瀑、奇花珍本、古寺石刻、峡谷山寨、革命纪念地”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其中,司空山是中华禅宗文化发源地,被赵朴初先生称为“中华禅宗第一山”。水能和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县、安徽省石板材生产基地县。农副产品极具特色,是安徽省名特农副产品生产县。
五是国家生态功能区。岳西是江淮流域皖河、淠河等水系重要发源地,承担着为周边及下游地区发展提供重要生态屏障和优质水资源的重任。全县林业用地276多万亩,林木绿化率75.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8.5%,绿地率38.2%,城区人均绿地面积达8.4平方米。当前,我县将利用两年时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利用五年时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国务院已将岳西正式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将岳西定位为大别山森林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安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优先、加速崛起、富民兴县”的发展理念,强力推进“九个三大”,全面实施“五个发展”,启动建设“四个示范县”,开创了经济稳健向好,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的新局面。2012年全县财政总完成7. 58亿元,完成预算的116. 4%,比去年增收1.87亿元,增长32.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5亿元,完成预算的103. 9%,增收7370万元,增长23.6%;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72亿元,完成预算的133.0%,增收1.13亿元,增长43.5%。财政总收入由去年的5.71亿元增至今年的7.58亿元,连跨两个亿元台阶,收入质量有所提升,收入增幅创近五年新高。2012年度还荣获全国和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党务公开工作先进县、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机平安示范县等荣誉称号,党务公开、深化林业改革等工作经验全国交流,创先争优、扶贫开发、计划生育等工作经验全省交流。(文/图 储青)
.jpg)
留原味的文化